姚明,面对未来仍怀信心 不排除CBA扩军可能
在2025年中国篮球协会年度发展论坛上,中国篮协主席姚明就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的未来规划发表主题演讲,强调尽管面临挑战,但对联赛发展“始终怀有坚定信心”,并首次公开表示“不排除未来适度扩军的可能性”,这一表态引发业内广泛关注,被视为CBA深化改革的潜在风向标。
改革成效初显,联赛韧性获认可
姚明在论坛开场回顾了CBA近年来的发展历程,他指出,自2017年推进实体化改革以来,联赛在商业运营、青少年培养和赛事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上赛季季后赛收视率同比增长18%,社交媒体讨论量突破历史峰值,证明篮球运动在中国根基深厚。”他特别提到,新兴的“城市英雄计划”通过挖掘各球队本地化故事,有效增强了球迷归属感。
他也坦言联赛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球队财务状况紧张、青训体系与职业联赛衔接不畅、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必须正视差距,但更需看到进步的空间,正如当年NBA用数十年完成全球化布局,CBA也需要保持战略定力。”
扩军议题破冰,区域平衡成焦点
关于备受关注的扩军问题,姚明首次松口称:“在确保联赛健康生态的前提下,我们将研究逐步扩大参赛规模的可能性。”他强调任何扩军决定都需基于三点核心原则:候选城市必须拥有可持续的运营能力、完善的青训基础和符合标准的场馆设施。
业内人士分析,此举可能瞄准西北、中部等篮球资源相对薄弱区域,新疆、陕西等地长期拥有深厚篮球群众基础,但缺乏顶级职业球队,若扩军落地,将有助于打破现有球队地域集中化格局,一位俱乐部管理层透露:“已有多个城市开展前期筹备,包括组建青年队和升级体育场馆。”
财务健康优先,商业模式待升级
针对扩军可能引发的联赛稳定性担忧,姚明明确表示:“质量优先于速度是我们的一贯立场。”他透露篮协正在构建更科学的俱乐部准入体系,将财务健康、社会责任履行等纳入考核指标,2024年试行的“工资帽2.0版本”已使球队整体亏损面收窄12%,但版权分销和衍生品开发收入仍落后于国际顶级联赛。
值得关注的是,数字技术正成为破局关键,某体育产业研究员指出:“虚拟现实转播、互动观赛平台等创新服务,可能为CBA开辟新的增长路径,姚明提到的‘科技赋能’战略,或将在2026赛季迎来实质性落地。”

青训改革同步,人才储备是关键
扩军设想对人才储备提出更高要求,姚明在论坛间隙透露,篮协正在推进“双轨制”青训方案:既保留传统体校输送通道,也鼓励俱乐部与中小学共建培训基地,刚刚落幕的U21联赛中,00后球员场均得分占比首次突破40%,其中李铭辉、陈泽宇等新星已进入国家队考察名单。
这种人才爆发并非偶然,近年来CBA选秀机制持续优化,大学生球员入选率从2020年的17%升至2024年的34%,某高校教练认为:“如果未来新增2-4支球队,将直接创造近百个职业球员岗位,对校园篮球发展是重大利好。”
国际视野布局,亚洲市场或成突破口
面对东南亚篮球联赛的崛起,姚明展现出开放态度:“我们正在研究跨国联赛合作模式,包括球员交流、季前赛联动等。”有分析认为,CBA可能借鉴足球中超联赛经验,在扩军时考虑吸纳港澳地区球队,但需解决赛程安排和出入境管理等实操问题。
这种国际化尝试已现端倪,2024年休赛期,浙江广厦与韩国KBL联赛冠军进行的“东亚冠军杯”收获超过2000万次网络点播,体育营销专家表示:“亚洲篮球市场尚未充分开发,CBA若能在扩军过程中提升区域影响力,商业价值将获重估。”
挑战中孕育新机,共识正在凝聚
尽管扩军议题仍处研讨阶段,但各俱乐部代表展现出务实态度,广东宏远投资人陈海涛认为:“联赛需要活力,但必须避免盲目扩张的历史教训。”吉林东北虎总经理孙军则建议采用“评估+试点”渐进模式,优先考虑拥有CBA发展联盟球队的城市。

姚明在总结发言中呼吁各方保持耐心:“篮球改革如同马拉松,既要有突破瓶颈的勇气,也要遵循职业体育发展规律,当我们谈论扩军时,本质上是在探讨如何让篮球运动惠及更多人群。”随着论坛落下帷幕,这份审慎中的进取,或许正勾勒出中国职业篮球的新蓝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