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变得更好—中国花滑新生代直面挑战,誓言重塑辉煌
初春的北京,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的训练馆内,冰面的寒气与运动员额角的汗珠交织成一幅充满张力的画面,十几名花样滑冰选手正在冰上反复跳跃、旋转,他们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每一次起跳都在对抗地心引力,每一次落冰都在叩击未来的大门。
“我们要变得更好。”——这句简洁而有力的话,已成为中国花样滑冰队新生代选手的共同信念,在经历了一个周期的起伏后,这些年轻的运动员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直面技术短板、心理压力与国际竞争,试图在冰面上书写属于中国花滑的新篇章。
低谷中的觉醒:从“传承”到“突破”
中国花样滑冰曾是世界赛场的焦点,从申雪/赵宏博的双人滑金牌,到隋文静/韩聪的坚韧登顶,中国选手用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让五星红旗多次飘扬在冬奥会的领奖台上,随着上一代明星选手逐渐淡出,中国花滑一度陷入“青黄不接”的困境,2023-2024赛季,中国队在世锦赛和四大洲锦标赛中均未站上最高领奖台,双人滑优势减弱,男单、女单与冰舞项目仍未能跻身世界一线阵营。

“我们不能再依赖过去的辉煌,”20岁的男单选手林逸飞坦言,“现在的国际赛场,技术难度和艺术表现都在飞速进化,如果我们停滞不前,就会被彻底甩开。”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紧迫感。
这种危机感已成为队伍的训练常态,每天清晨五点,选手们已开始体能训练;下午的冰上技术课,往往持续到夜幕低垂,教练组引入了AI动作捕捉系统,对选手的跳跃高度、旋转速度甚至表情管理进行数据化分析,力求在细节中抠出进步空间。

“0.1分可能决定一块奖牌的归属,”双人滑组合陈雨桐/刘振宇说,“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动作都趋于完美。”
技术革新与艺术突围:中国花滑的“双轨革命”
为弥补与国际顶尖选手的差距,中国花滑队开启了“技术+艺术”的双轨改革。
在技术层面,队伍大胆挑战高难度动作,女单选手李梦琪正在苦练“阿克塞尔三周半跳”,这一动作被誉为花滑界的“终极试金石”,目前全球能稳定完成的女子选手不足十人。“摔倒?那是家常便饭,”李梦琪擦去膝盖上的冰屑,笑着说,“但每次摔倒都让我更清楚问题出在哪里,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征服它。”
男单项目则开始尝试“四周接三周”的连跳组合,并加强节目后半程的体能分配,林逸飞在最近的国内测试赛中,成功完成了两个不同类型的四周跳,尽管落地仍显稚嫩,但突破的意义远超分数本身。“我们需要更多‘武器’去和国际选手抗衡,”他的教练表示,“技术难度是敲门砖,没有它,连竞争的机会都没有。”
艺术表现力的提升同样被列为重点,过去,中国选手常被批评“技术强于艺术”,节目缺乏个性与感染力,为改变这一局面,队伍邀请了戏剧导演、舞蹈编导甚至音乐家参与节目编排,从选曲、服装到肢体语言,全面注入中国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
冰舞组合王雪涵/张瑞琪的新节目《水墨山河》,以中国山水画为灵感,将古典舞的柔美与冰舞的流畅融为一体,在国际比赛中首次亮相便引发关注。“花滑不仅是竞技,更是艺术,”王雪涵说,“我们希望用世界通用的语言,讲好中国的故事。”
心理攻坚:从“畏首畏尾”到“享受比赛”
“我们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这是许多年轻选手的共识。
国际赛场的压力、舆论的期待、伤病的困扰,曾让部分运动员在关键时刻“心态崩盘”,2024年世锦赛上,一名女单选手因短节目失误泪洒混采区:“我太想滑好了,结果反而束缚了自己。”
为打破心理枷锁,队伍引入了运动心理专家,定期开展团体辅导与一对一咨询,训练馆的墙上贴着醒目的标语:“不怕失败,怕不尝试”;选手们被鼓励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训练日常,与粉丝互动,逐渐建立对外界评价的“免疫力”。
“现在我会告诉自己,冰场是我的舞台,不是刑场,”李梦琪说,“每一次比赛都是展示自己的机会,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要享受这个过程。”
国际视野与本土根基:中国花滑的“双向奔赴”
闭门造车无法走向巅峰,中国花滑队一方面坚持“走出去”,频繁参加国际B级赛积累经验,派遣青年选手赴海外训练;也积极“请进来”,邀请俄罗斯、加拿大等花滑强国的教练来华短期指导。
“国际视野让我们看清差距,本土根基让我们不忘初衷,”国家队总教练张天伟表示,“中国花滑不能盲目模仿他人,必须在学习与创新中找到自己的道路。”
国内青少年花滑赛事体系的完善与商业资本的注入,也为项目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越来越多的孩子走上冰场,民间俱乐部与学校合作推广花滑课程,一个更庞大的“人才金字塔”正在悄然形成。
未来之路:巴黎周期与更远的梦想
2025年将至,新一轮奥运周期的备战已悄然启动,中国花滑队的目标明确:在米兰冬奥会上重返奖牌榜,并在男单、冰舞等弱势项目上实现突破。
“我们要变得更好——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一天的行动,”林逸飞说,“也许现在很多人还不熟悉我们的名字,但我们会用行动证明,中国花滑的未来值得期待。”
训练馆的灯光依旧明亮,冰刀划过冰面的声音清脆而执着,这些年轻的运动员,正以汗水和信念为墨,在洁白的冰面上绘制一幅关于突破、成长与希望的长卷,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