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古朴的图书馆里,费若秋刚刚结束一堂经济学讨论课,她身着深蓝色哥伦比亚大学帽衫,步履轻快,笑容明朗,若不是手中那把定制重剑透露了身份,旁人很难将这位举止优雅的东亚面孔与赛场上一剑封喉的“旅法剑客”联系起来。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在运动生涯巅峰期选择暂别赛场,来到哥大读书。”费若秋轻轻搅动咖啡,目光沉静,“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取胜,更是如何思考,是时候让思考带领我走向更远的地方了。”
从巴黎到纽约:跨越大洋的学术征程
2024年秋季,费若秋以优异战绩结束她在法国国家击剑中心的训练和比赛,随即宣布将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与政治学双学位,这一决定让体育界颇感意外——27岁的她刚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摘得重剑个人银牌,世界排名稳居前三。
“运动员的身份是暂时的,但对知识的追求是永恒的。”费若秋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在法国训练期间,她已通过线上课程完成了巴黎政治学院的部分学分,为常春藤联盟的严格学术要求做准备。
哥伦比亚大学体育部主任约翰·威尔逊透露:“费若秋不仅以职业运动员身份特招入学,她的学术考试成绩同样出色,她是那种罕见的全面发展的天才。”
击剑与学术:双重生活的平衡之道
大学生活对费若秋而言是全新的挑战,每周30小时的训练量不减,同时还要应对大量的阅读任务和论文写作,她的一天从清晨6点开始:两小时体能训练,接着是4-5小时的课程,下午是技术训练和实战对抗,晚上则埋首书堆。
“时间管理是我学到的最重要技能。”费若秋展示了她精确到分钟的计划表,“职业运动员的本能让我对待学术如同备战:分解任务、专注执行、反复演练。”
她的经济学教授马克·泰勒评价道:“费若秋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同在赛场上一样出色——善于分析、快速决策且永远准备充分,她最近一篇关于体育产业经济效应的论文堪称典范。”

文化融合:东方底蕴与西方教育
生于中国,受训于法国,如今求学于美国,费若秋的身上融合了多种文化特质,她流利掌握四种语言,在不同文化间自如切换。
“中国的纪律性、法国的艺术性和美国的创新性,这些都在我的击剑风格和学术追求中有所体现。”费若秋认为,文化多样性是她最大的优势之一。
在哥大击剑队,她既是队员也是非正式教练,将欧洲先进的训练方法引入美国大学体育。“费若秋带来了职业级的战术意识和心理训练技巧,”哥大击剑主教练戴维·米勒说,“她改变了整个团队对击剑的理解。”
未来规划:体育与学术的双重追求
尽管学业繁忙,费若秋并未放弃体育事业,她仍保持高强度训练,计划参加2025年世界击剑锦标赛,并瞄准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
“哥大的学习让我对体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费若秋眼神坚定,“体育经济学、运动心理学这些课程直接帮助我提高赛场表现,我甚至在研究数据分析和生物力学如何优化技术动作。”
长远来看,她希望能够在退役后进入国际体育组织工作。“体育是世界通用的语言,我想成为沟通的桥梁,帮助更多年轻运动员实现他们的梦想。”
挑战与成长:象牙塔中的运动员
大学生活并非总是顺利,费若秋坦言最初几个月异常艰难:“语言不是问题,但学术写作的规范和要求完全不同,我第一次论文只得了B-,那比输掉任何比赛都让我难受。”
她没有被挫折打倒,反而像准备大赛一样攻克学术难关:寻求写作中心帮助、参加学习小组、向教授请教,她的最新论文获得了A+的评价。
社交生活也是挑战,由于训练和学习安排紧凑,她很难参加晚间社交活动。“同学们晚上聚会时,我通常已经完成第二天的训练计划了,”她笑道,“但我找到了平衡点,比如学习小组同时就是我的社交圈。”
影响与启示:新一代运动员的典范
费若秋的选择代表了一种新趋势:运动员不再局限于单一身份,而是追求全面发展,她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运动员学生日常”系列视频已吸引数十万粉丝,许多年轻运动员视她为榜样。
“收到年轻击剑手的留言说因为我的经历而更重视学业,这是最让我开心的成就,”费若秋说,“体育教会我们追求卓越,而这种追求应该延伸到生活的所有领域。”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布林格特别赞扬了费若秋:“她体现了现代大学教育的精髓——在不同领域间建立联系,用知识服务社会,她是哥伦比亚大学价值观的完美代言人。”
夕阳西下,费若秋背起装满了书本和剑具的双肩包,匆匆赶往训练馆,在哥大的求学路上,她每一步都踏得坚实而清晰,对于这位旅法剑客而言,图书馆和击剑馆都是她的战场,而思想与剑术一样,需要精益求精。

“有人说我选择了困难模式,”费若秋微笑着说,“但真正的人生赢家从来不怕挑战自我,剑术追求的是精准一击,学术追求的是真知灼见,本质上都是对完美的追求,而我,正在同时追求两种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