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
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厅里,十几个孩子穿戴整齐,手持花剑,在剑道上敏捷地移动、进攻、防守,金属碰撞声、脚步声和教练的指导声交织在一起,洋溢着活力与热情,这一幕,是北京市击剑运动逐渐复苏的生动写照。
“我们的首要目标是让孩子们安全、快乐地重返剑道。”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击剑不仅是一项体育技能,更是培养青少年毅力、专注力和自信心的绝佳途径。”
重回剑道:安全与乐趣并重
随着线下体育活动的逐步恢复,北京市击剑协会制定了一系列安全指导方案,确保小剑客们能够安全回归训练,王钰介绍,协会要求各俱乐部实施预约制训练,控制每堂课人数,保持安全距离,并对器材和场地进行严格消毒。
“我们特别强调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王钰说,“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居家学习,体能和技术可能需要重新调整,教练们会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避免急于求成造成运动损伤。”
在朝阳区一家击剑馆,10岁的李晓阳刚刚完成了一小时的训练,满头大汗却满脸兴奋:“我太想念击剑了!在家的时候我只能对着镜子练习步伐,现在终于能重新和朋友们一起实战了。”

击剑运动的独特教育价值
王钰认为,击剑运动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特殊意义。“这项运动要求参与者同时运用身体和大脑,培养的是快速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剑道上,孩子们学会的不仅是如何进攻,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
北京市击剑协会近年来积极推进击剑运动在青少年中的普及,与多所学校合作开展击剑课程和体验活动,据统计,北京市目前有近50所中小学开设了击剑社团或选修课,参与击剑训练的青少年超过5000人。
“击剑是一项相对小众但正在快速发展的运动,”王钰说,“它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培养孩子的礼仪意识——比赛开始前的敬礼、结束后的握手,这些都是击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教学模式适应新需求
疫情期间,北京市击剑协会积极探索线上教学模式,通过视频课程保持孩子们对击剑的热情,王钰表示,这些创新实践在未来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开发了一系列居家击剑训练课程,包括体能训练、技术分析和战术讲解等。”王钰介绍,“这些线上资源让孩子们即使不能到馆训练,也能保持状态和兴趣,现在虽然恢复了线下训练,但线上课程作为补充仍然很受欢迎。”

协会还组织了多场线上击剑比赛,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异地对抗。“这种形式虽然不能完全替代实战,但在特殊时期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王钰说。
科学选材与长期发展
针对青少年击剑运动员的培养,王钰强调了科学选材和长期发展的重要性。“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成为专业运动员,但每个孩子都能从击剑训练中受益,我们更关注的是通过击剑运动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北京市击剑协会建立了青少年击剑人才库,跟踪记录年轻选手的成长轨迹,为他们提供适当的竞赛和发展机会。“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套完善的青少年击剑培养体系,从兴趣启蒙到专业培训,为不同需求的孩子提供相应支持。”
今年15岁的张雨薇已经练习击剑6年,曾在多项青少年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击剑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强,”她说,“每次比赛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无论输赢都能从中获得成长。”
让更多孩子享受击剑乐趣
展望未来,王钰表示北京市击剑协会将继续推进击剑运动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工作。“我们计划与更多学校合作,让击剑走进校园;同时也会组织更多适合不同水平的比赛和交流活动,为孩子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协会还特别注意降低参与门槛,让更多家庭能够负担起击剑训练的费用。“我们正在探索与相关企业合作,为有潜力的孩子提供奖学金和支持,不让经济因素成为孩子们追求击剑梦想的障碍。”
王钰最后强调:“最重要的是保持击剑运动的纯粹性和教育性,我们希望通过击剑训练,帮助孩子们培养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让他们真正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
在北京市各个击剑馆里,小剑客们继续在剑道上挥洒汗水,每一次进攻、每一次防守都在书写着他们的成长故事,随着击剑运动在青少年中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孩子将有机会体验这项古老而又现代的运动魅力,在剑道之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自信。











